76岁科研“老将”何以青春焕发?答案就在他的“宠才”战略里

2025-09-28 浏览: 来源: 作者: 梁祎雯

金秋9月,湖南建投集团旗下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湘交科”)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两位“90后科研骨干被正式认定为院级高层次人才,将享受独立工作室、每年额外5天带薪假期、固定培训经费、专属车位、个性化体检计划等专属福利。待遇之优越,甚至超过中层管理人员。

没有论资排辈,唯有实绩说话。这一幕,正是湘交科人才生态活力奔涌的生动注脚:在这片深耕七十余年的科研沃土上,年轻力量正加速崛起,成为驱动创新的“生力军”

杨黎(左二)、刘正楠(右二)被湘交科认定为院级高层次人才。

“一间房、两个人、三个编制”的初创起步,到如今员工逾千人、博硕士占比超40%、注册执业资格证书超800项,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标杆行列,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牌科研院所,何以历久弥新、始终澎湃向前?

答案,深藏于其静水流深的人才战略之中——以制度破局,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激励赋能,让科研人员安心坐稳“冷板凳”。当“老树”不断萌发“新枝”,“生力军”加速成长为“主力军”,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高质量发展之路便水到渠成,步履铿锵。

谋定路线图、健全人才库

铺就人才成长“康庄道”

过去,科研人员常囿于“千军万马挤官道”的困局——唯有走上管理岗位,才算“出头”。技术再精深,若不“当官”,待遇难提升,话语权受限。

湘交科决心破题。近年来,企业清晰划定技术、营销、管理三条职业发展主线,构建起多元、透明、可预期的成长路径。

“让技术人员安心做研发,不一定非得走管理通道,也能抵达行业顶端,获得相匹配的待遇与尊重。”湘交科党委副书记、职工董事蔡青这样介绍。这一体系如同一张精准导航的“人才地图”,帮助每位员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稳步前行。

此次被认定为院级高层次人才的刘正楠博士,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作为勘察与测绘设计研究院的青年骨干,他的目标是深耕智慧交通领域,成长为行业顶尖专家。2023年,入职第二年,刘正楠便入选湘交科创新推出的“新动力人才库”,开始享受每月2500元的专项补贴。

“新动力人才库”面向入职三年内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按博士2500元/月、硕士1500元/月标准提供补贴,旨在为青年人才安身安心提供支持,助力其快速融入、稳步成长。

为进一步系统化引才、育才、用才,湘交科构建起“雁阵型”人才梯队:以高层次人才库为引领,优秀业务人才库为主体,新动力人才库、后备干部人才库、特殊人才库为补充,通过标准遴选、动态管理、分类培养,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梯次格局。

经营人才聚焦效益创造,技术人才潜心科研攻关,管理人才着力团队协同——一条青年人才成长的“康庄大道”正越铺越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数据印证着发展活力。作为典型的轻资产、高知识密集型科研单位,湘交科近年来净利润率持续保持在12%~13%,利润总额突破1亿元,人均产值超过80万元。“十四五”以来,其发明专利增长600%,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均增长超200%。今年上半年,湖南建投集团50项专利中,湘交科贡献39项,占比近八成。

回应成长诉求

让高水平人才稳稳“长出来”

科研如垦荒,周期长、见效慢,容不得急功近利。如何让科研人员沉心静气、甘坐“冷板凳”?湘交科的答案是:不催熟、不拔苗,从科研保障、激励机制到成长环境,全方位构建支撑体系,让人才在沃土中稳健成长。

33岁的高级工程师刘正楠,入职两年便站上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国际讲台,宣读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湘交科员工个人申报“零的突破”;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成果应用于广佛肇高速、贵南铁路等重大工程,并被纳入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

“通过精准对接人才专长与企业转型需求,我们为新进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路径,让他们参与乃至牵头各级项目,在实战中锤炼技术攻关与管理能力。”湘交科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

为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湘交科对承担重大任务的团队实行专项支持。以院下属双碳院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课题为例,6名科研人员在攻关期间的工资全额由院高水平“托底”,不计入所在生产单位成本,彻底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鼓励‘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也奖励‘一剑定乾坤’的突破。”技术质量部负责人说。近年来,湘交科陆续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构建起贯穿“研发—产出—转化”全链条的激励体系:基础研究有稳定保障,成果产出享即时奖励,市场转化还可参与持续分红。

一篇高水平SCI论文奖励超5000元、一项发明专利最高奖2万元......2024年,湘交科共产生111项优秀成果,共发放科研奖励101万元,惠及超100人

对年轻科研人员而言,比待遇更珍贵的,是信任与自主的空间。“我一进来,领导就对我说,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想怎么发挥都行。”这句话,成了杨黎在湘交科快速成长的起点。

从儿时思考“如何变废为宝”,到如今投身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研究,她在湘交科找到了将个人价值融入时代命题的舞台。短短两年,她已从一名新晋博士成长为能独立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的科研骨干。“在过去,一名博士要牵头省部级项目,往往需要近十年积累,还需资深专家带领。”技术质量部负责人感慨。

“科研成果不能一蹴而就,科研人员更不能一夜成才,必须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郑长安说,“我们不催熟,不拔苗,只提供阳光雨露,静待人才稳稳成长。”

七十六载深耕厚植

铸就科研热土与人才“磁场”

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湖南省公路局材料实验室应运而生,成为湖南交通科研的起点,也是湘交科的前身。担负起维护和改善全省公路技术状况的重任,这家“先头兵”拉开了湖南交通科研的序幕。

1989年3月,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干部员工合影留念。

此后,湘交科一步一个脚印,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领域深耕不辍,持续提升全省通行能力。改革开放春风起,刚过“而立之年”的湘交科乘势而上,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拥有公路工程检测、监理及机电交安设计施工甲级资质的单位之一。十年间,承揽全省60%以上的公路桥梁监理与检测工程,一度引领行业发展。至21世纪初,已形成勘察设计、机电交安、试验检测、工程监理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如今,立足“大交通”、服务“新基建”,湘交科积极拥抱智慧交通时代,成为湖南智慧交通技术储备与研究的先行者:成为湖南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级重大战略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的主力;公路边坡创新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应用于省内外多个高速公路及矿山项目;获评“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系湖南唯一……科研疆域不断拓展,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科研“老将”,正持续迸发新的活力。

而这背后,是一支汇聚顶尖科研人才的“生力军”。正如湘交科党委书记、董事长郑长安所言:“我们最大的财富,便是这些‘脑袋’。

如今,湘交科在职员工超1000人,其中博硕士近40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超400人,持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800余项,建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持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人才磁场效应日益显现:青年才俊拔节生长,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近悦远来”的人才图景正徐徐铺展。

依托这支创新“生力军”,湘交科建设7个省部级研发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超400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奖等科技奖项超180个,获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技术质量奖超130项。

湘交科举行升旗仪式。



七十六年,从一粒种子到林木成荫。湘交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本质是一场人才与企业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企业以制度与生态托举人才,人才以创新与突破反哺企业发展。当青年才俊在沃土中拔节成长,当“生力军”逐步扛起创新大旗,这片深耕交通科研的热土,正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Copyright © 国资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