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曾被湘电股份以1元底价挂牌转让,一度被上市公司视为“负资产”的长沙水泵厂,预计将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
这背后都经历了什么?
从企业历史的角度来看,长沙水泵厂可谓是见证了共和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
水泵是什么?
1987年,国家机械委员会以机委规84号文,正式将石家庄、沈阳、长沙水泵厂等7家企业确立为骨干企业。1993年,长沙水泵厂还跻身“中国500家大机械工业企业”行列,是中国水泵行业五大骨干企业之一。
长沙水泵厂老厂址位于长沙南郊涂家冲
进入21世纪,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些曾经的国字号水泵厂纷纷淡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长沙水泵厂已是水泵行业唯一一家仍旧保留着原厂名的老国营厂。
但是在过去20余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长沙水泵厂(下称“长泵”)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2004年3月,上市公司湘电股份收购长泵69.96%的股权,成为长泵的控股股东。头几年,长泵发展势头很好,2006年时,长泵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水泵行业前10名,为湘电持续创造了不小收益。2009年,长泵铸造部分迁至宁乡经济开发区、机加部分迁入高新区麓谷工业园。
2013年9月,湘电股份又出资从湖南湘江涂料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长沙水泵厂0.7%的股权。不过,自2014年开始,由于各方面因素,长泵营收进入持续下行轨道,之后更是开始出现亏损。以至于2019年,面临着巨大扭亏压力的湘电股份不得不底价出售长泵控股权,彼时的长泵厂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这个故事在2022年迎来峰回路转:时年1月5日,长泵正式由湘钢集团接管。
长泵何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得益于湖南省委省政府与省国资委跨度数年的支持与协调:如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陈飞多次来到长沙水泵厂开展调研,并与省相关厅局、省属国企负责人共同推进长泵扭亏脱困工作;现任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肖文伟履新后也数度来到长泵,为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作出方向指引。
湘钢接管之时,摆在长泵面前的是四道难关:重组、改革、稳定以及扭亏。
“在当时的长泵厂,你可以找到许多典型的‘国企病’。”长泵总经理王京亮告诉国资潇湘融媒,改革重组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对于长泵而言却已刻不容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当时已“满目疮痍”的长泵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账面的负债问题。凭借优质控股股东的背书,2022年招商银行为企业增加了1亿元授信。2023年4月,湘钢集团为长泵增资2亿元,这笔费用除归还债务外,还为企业保障产能、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提供了“及时雨”——仅2023年,该厂就购置新设备46台套。
融资方面的支持使得长泵的企业资产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2022年以来,长泵的平均资金成本下降至2.9%,企业负债率较2021年也有超三成以上的降低。
如果说资本金的充实与融资渠道的通畅为企业提供的是基础性的保障,那么营销则是企业生存的命脉。王京亮介绍,两年来,长泵对先前的营销体系进行了系统化改革,引入了区域经销商,让其在自己的区域内建立销售网络和渠道,拓展市场,提高销售业绩,同时也承担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改革充分激发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在区域经销商制度确立后不久,长泵就成功拿下广东廉江核电项目合同额近亿元的项目。在项目中标背后,王京亮分享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轶事:在项目评标过程中,评审组的一位专家因为前些年长泵在其他项目上存在的交付问题,对于长泵竞标廉江核电项目持反对态度。但当他亲临现场看到长泵的产品与团队精神面貌后,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两年来,这样的转变在来访公司的客户中时常发生。”王京亮说。这样的改变,都基于企业职工的变化。
2023年7月,长沙水泵厂参与建设的“玲龙一号”世界首堆昌江小堆循泵性能验收试验圆满收官
在长泵营收下滑的动荡期,企业同时经历了巨大的人员流失潮。许多技术精湛的业务能手纷纷被长沙本地的其他泵企挖走,当时长泵厂内甚至戏言某某企业为“长泵二厂”。
湘钢接手长泵后,将提振人心、提升凝聚力作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例如,将湘钢“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引入长泵,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性。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员工看得见、拿到手的福利也越来越多:近两年,长泵职工人均收入连续增长(增速分别为20%、10%),此外,企业还投入700多万元用于食堂、宿舍、休息室、职工之家等区域改造,员工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有员工向国资潇湘融媒反映,在今年,长泵厂区甚至出现了停车位紧张的现象,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场景。
人气回来了,企业的效益提升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长沙水泵厂是优质的本土民族品牌,我们的企业愿景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水泵综合制造商。”王京亮说。据了解,长泵2022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5.8%、31.7%;年度累计利润同比增长105.6%。
今年以来,长泵公司以发展和提升盈利能力为核心任务,持续优化人员结构,填平补齐现有装备短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今年1-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5.05亿元,较去年增长26.8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01%;利润同比增长180.18%。目前在手订单充足,预计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0%,盈利能力大幅提升。